目录 |
惊厥是儿科常见急诊,也是最常见的小儿神经系统症状,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症,以临床出现肢体节律性运动(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
1、肌阵挛性惊厥:本型临床上少见,常提示弥漫性脑损害,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同时发生的急促的牵拉运动,脑电图常无特殊形态的异常。
2、强直性惊厥:表现为全身的伸展和僵硬,伴呼吸暂停、双眼向上斜视,少数呈全身性强直发作。本型以早产儿多见,常提示有器质性脑损害。
3、局灶性阵挛性惊厥:这种惊厥开始起于单侧肢体或一侧面部,并可扩展到同侧其他部位,一般无意识障碍,发作中可在中央沟附近查到一侧局限性高幅尖波,并可能扩展到同侧半球的邻近区域或对侧。轻微的局限性发作有时不能辨认,如一侧肢体或指(趾)的轻微颤动或强直,肢体的奇特动作,如上肢的摆钟样动作、双下肢的踩踏板样动作等。
4、多灶性阵挛性惊厥:这种惊厥是游走性的,无固定顺序,发作中阵挛性运动迅速地从这一肢体转移到另一肢体,或从这一侧转到另一侧,长时间的局灶性阵挛运动在其他部位开始前只限于一个肢体或同侧的上下肢。
5、微小发作:较其他类型常见,以头面部表现为主,无肢体强直或阵挛,发作时运动现象轻微,抽搐微弱而局限,可表现为呼吸暂停、眼球偏斜、眼睑抽动、口唇颤动、吸吮吞咽、瞳孔散大、有时伴有异常的哭笑,或只有植物神经症状,有时则伴有肢体的踏车、跨步、游泳等动作。
儿童外界刺激敏感,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常常会有不明原因的发烧。如果发烧时精神状态还好,就不必要大惊小怪。但是婴幼儿因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高烧时容易引起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而出现全身或局部的肌肉痉挛或抽搐,即是惊厥(或抽风)。惊厥常发生在体温40℃以上时。
1、首先要降温:打开房间的窗户,使室内空气新鲜。出汗多时用毛巾擦干身体,换一套贴身衣服。多喝白开水或果汁。
2、冷敷:用冷湿毛巾置于液窝、腹股沟、腘窝(膝关节后面)处.每3-5分钟更换一次。这些部位血管比较丰富,并且离体表近,易于散热。
3、温水擦浴:将孩子放到约32-34℃的温水中,浸浴10-15分钟,然后用毛巾包裹擦干身体。
4、口服退烧药,如阿苯片。
1、治疗原则:以控制惊厥,去除病因及对症处理为主。
2、病因治疗:有些惊厥一旦病因消除可很快停止,不需要再进行药物治疗。
治疗原发病十分重要,如对低血糖、低血钙等的治疗,其他如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及感染等引起者,均应根据各自疾病的处理原则,给予及时的治疗。
3、病因明确者:采用对症治疗。如颅内感染、低血糖、低血钙、维生素B6缺乏症、急性脑缺氧、高热等。
4、控制惊厥的药物治疗
新生儿惊厥的治疗措施与年长儿不同,在未找出病因前按下述顺序治疗。
(1)先用20~25%葡萄糖10~15ml静脉注射,如抽搐停止,证实为低血糖,继续静点葡萄糖每分钟8~1Omg/kg,尽快进食,4~6小时监测血糖1次,正常后24小时逐渐减慢速率,48~72小时停药。
(2)如仍继续抽搐,则以10%葡萄糖酸钙2ml/kg稀释1倍后静脉注射,有效者为低钙血症,需继续补钙4~5天 (静脉或口服)。
(3)50%硫酸镁0.1~0.2ml/kg肌注或2.5%硫酸镁2~4ml/kg静脉滴注,如止惊则为低镁血症,改口服10%硫酸镁,每次1~2ml/kg,每日2~3次,疗程5~7天。
(4)维生素B6 50~1OOmg静脉注射。
(5)以上药物均无效则给予止惊剂。新生儿惊厥以苯巴比妥为首选,因其具有镇静、保护脑细胞作用。静注显效快、维持时间长、副作用小等优点。苯巴比妥无效则用苯妥英钠或地西泮(安定),水合氯醛可作为抗惊厥治疗的辅助剂。
苯巴比妥负荷量15~2Omg/kg静脉缓慢注射或肌注,维持量为每日3~5mg/kg口服;安定0.1~0.3mg/kg稀释后慢推至惊厥停止。如上述药无效还可选用苯妥英钠,负荷量15~2Omg/kg,溶于生理盐水中快速静滴,12小时后给维持量每天5mg/kg。